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亚洲成a人片777777,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942

【必讀】用30年走別人80年的路,3060目標下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變革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2022-11-04 18:00 瀏覽量: 3516
?智能總結

【必讀】用30年走別人80年的路,3060目標下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變革

80000噸甲醛已釋放到海洋和大氣中。始于9月底的丹麥北溪事件,或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天然氣泄漏事故之一...

拋開國際政治爭論,

我們該如何與溫室氣體、全球變暖相處?

當新聞中反復跳閃“碳中和”、“碳達峰”,

我們該如何去理解雙碳背后的含義,

找到產業(yè)實踐的底層邏輯和脈絡?

精彩看“浙”里

作為紫金創(chuàng)業(yè)論壇第十期的重磅嘉賓,多年專注綠色投資的青域資本管理合伙人牟穎,分享了碳中和背后的宏觀圖景,庖丁解牛般闡述了碳中和是如何一個龐大而耦合的系統(tǒng)機制,以及孕育其中的產業(yè)創(chuàng)新機會。

本次活動由浙江大學MBA教育中心主辦,浙江大學創(chuàng)業(yè)管理MBA項目協辦。浙江大學創(chuàng)業(yè)管理MBA項目學術主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與戰(zhàn)略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頌老師和浙江大學創(chuàng)業(yè)管理MBA項目行政主任梁貝特老師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動。

1

不是地球的問題,

是人類的問題

氣候變化,是整個人類所面臨的系統(tǒng)性風險,是關于碳中和最底層的邏輯。

“蝴蝶在大西洋那一側扇了三次,可能就引起這一側的颶風。氣候有臨界、異質、外部效應這三個非常典型的特征。尤其是臨界這個特征是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我們在日常當中就像溫水煮青蛙,很多身邊的變化,很難直接感受到,但是等它累積到一定量,就會發(fā)生質變,會改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牟穎說。

同時,我們要關注到,線性經濟的增長極限?!皞鹘y(tǒng)經濟的增長是以資源能源的消耗為代價的,目前的狀況是需求超載,資源被嚴重消耗,帶來了嚴重的氣候和生態(tài)問題。”

據估算,如果繼續(xù)按照線性經濟增長的邏輯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到2050年,資源的開采量會以10億噸計,地球的溫度大概會升高3-6度?!皻夂蜃兓皇堑厍虻膯栴},是人類的問題?!蹦卜f說。

2

當我們說碳中和,

其實指的是“近零排放”

理解“碳中和”的定義,需理解“近零排放”。

“我們盡可能地減少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這種排放是不可能完全為0的。要知道,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有一定的固碳能力,所以我們所謂的‘零排放’,是指‘近零排放’,通過技術手段使我們的碳排放量與自然達成平衡狀態(tài),實現正負抵消。也就是說,我們不再向自然界‘增量’排放二氧化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零排放。”牟穎解釋道。

3

用30年走別人80年的路,

中國的決心

牟穎列舉了三個占比數,來解釋中國的碳排放現狀:1/4、1/2、1/10。

1/4,指的是目前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概是400億噸,其中有100億噸左右是中國排放,占到1/4。

1/2,指的是累計碳排放量,中國的排放量約占累計第一名的美國的一半。

1/10,指的是人均累計碳排放量,中國大約為美國的1/10。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對整個全球的碳排放貢獻了一個非常大的體量。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細化來看,按照人均的數值,疊加上時間尺度,再疊加上多數非中國消費產品,中、美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蹦卜f解釋道。

中國已經開始行動,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一個非常宏偉的目標?!蹦卜f說:“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這些年,尤其是改革開放發(fā)展的這幾十年,其實是一個壓縮式的發(fā)展,我們幾十年其實走過了西方發(fā)達國家100多年走過的路。那么在這樣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我們碳排放也是一個壓縮式的排放?!蔽鞣絿一旧嫌?0年到80年的時間,來完成整個經濟生產生活體系的碳中和轉型。但是中國的3060目標是用30年的時間來實現別人80年走過的路。這既是巨大的挑戰(zhàn),也是巨大的機遇。

4

碳中和背景下的

產業(yè)創(chuàng)新機會

碳中和的圖景是個極其復雜的多系統(tǒng)深度耦合的巨系統(tǒng),要尋找產業(yè)創(chuàng)新機會,要做底層邏輯的系統(tǒng)梳理。要實現近零排放,實施路線需要三端協同,即能源供給、能源消費和固碳。通俗的說,需要一方面減少/控制碳排放,另一方面增加碳吸收。

減排上,需要以更少的溫室氣體排放,支持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這要求:第一,降低碳強度(單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從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轉型,做能源結構的重塑。氫能源是深度脫碳的選擇,它的能量效率大概是化石能源的2-3倍。第二,降低能源強度,做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形成類似于持續(xù)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節(jié)約資源,提升能效。

碳吸收上,主要是生態(tài)固碳和技術固碳。據統(tǒng)計,依據全球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0億噸)來看,大概有53%左右可以被生態(tài)系統(tǒng)所固化,還有接近20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到了空氣當中,導致了全球氣溫的升高。這主要通過增加植被和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固碳能力,同時用碳捕捉、碳封存等技術方式做補償去實現碳中和。

十四五規(guī)劃中提到“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牟穎從中理解碳中和背景下的產業(yè)創(chuàng)新,涉及到所有行業(yè),聚焦產業(yè)部門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沿著產業(yè)鏈的低碳化、綠色化、電氣化、數字化轉型,圍繞價值鏈的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新模式等價值環(huán)節(jié)布局。

5

綠色低碳產業(yè)的獨特性

與價值標尺

從事20多年綠色投資工作,牟穎將綠色低碳產業(yè)的獨特性歸為六個關鍵詞:經濟外部性、政策相關性、技術漸進性、周期多變性、終端強勢性和要素多樣性。

提及技術漸進性,牟穎說,綠色低碳產業(yè)中,能源供應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創(chuàng)新只有在被證明足夠可靠的情況下才會被大規(guī)模地應用,先做局部的試點示范,再做區(qū)域性的,然后再放大范圍到大規(guī)模的應用?!八栽谶@個領域里面的技術創(chuàng)新需要有耐心?!蹦卜f說:“綠色低碳的產業(y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產業(yè),需要去摸清楚它的脾氣,要掌握它的周期,在創(chuàng)業(yè)當中才會可能會少踩一些坑?!?/p>

牟穎所在的青域資本,在綠色低碳的主旋律下回歸樸素,關注經濟性,關注產品力,始終將安全、成本、效率、性能作為核心價值標尺。

有人問:碳中和是一個短期的熱點,還是一個長期可持續(xù)的主旋律?

生活愿景的需要,是國家能源安全和塑造全球影響力的要求,也是未來經濟發(fā)展的風口和產業(yè)競爭優(yōu)勢所在?!爱斎贿@個過程其實是非常漫長的,而且里面涉及到的問題非常復雜,所以它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從方方面面來說,都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牟穎說。

王頌

浙江大學創(chuàng)業(yè)管理MBA項目

學術主任

針對牟穎老師本次干貨滿滿的分享,浙江大學創(chuàng)業(yè)管理MBA項目學術主任王頌老師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并表示,“2020年,中國提出3060目標。在雙碳的宏觀背景下,中國的企業(yè)跟世界其它國家優(yōu)秀企業(yè)的差距并不大,甚至,我們在很多的賽道上已經處于領先水平。在這樣的一個大環(huán)境下,我們的浙大MBA同學未來將大有作為!”

Q&A

精選

Q=學生,A=牟穎

Q

新能源汽車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它是達成碳中和的嗎?

A

目前來說的話,就電動車自身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來說,它使用環(huán)節(jié)的碳減排價值大于制造環(huán)節(jié)的碳排放影響,這是一個結論。從長期來看,將來還是要實現全產業(yè)鏈近零排放,也就是制造環(huán)節(jié)的碳排放也要抵消掉。

怎么抵消掉?來自于能源結構的調整,你現在用的電當中70%來自于火電,它是高碳排放的,但是將來這70%會變成低碳能源,那么你在制造過程當中的用能本身就是低碳的。

從長期來看,在整個碳市場建設當中,它界定了碳排放的三個范圍:

第一個是“直接碳排放”。比如說我們工廠自建的燃煤電廠,用能是直接燒煤,帶來的碳排放這叫直接碳排放。

第二個是“間接排放”。生產過程中沒有自己直接燒煤,我用的電本身背后是火電,它是帶碳的,叫做間接碳排放。

第三個是產業(yè)鏈上的碳排放。在我的工廠里面是沒有碳排放了,但是我買來的原料,比如說我的原材料,從礦石加工到原材料的過程當中,它是有碳排放的,所以它也有供應鏈上的碳排放。

我們要實現的是范圍一+范圍二+范圍三,加起來以后累計的近零排放。

Q

實現3060目標,您認為更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動,還是自下而上的推動?

A

我覺得缺了哪一方都不行,聽起來很技巧的一個回答,但確實是這樣。

首先,是制度自信,我們剛才看到的這么宏偉的一張圖景,這么一個龐大的體系性的變革,如果沒有自上而下的統(tǒng)籌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要用30年完成西方國家80年走過的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比別人龐大的多的減排任務,需要我們的制度保證,就是我們現在的碳中和舉國機制,我們可以用舉國資源在關鍵節(jié)點上實現突破。

從具體的實現層面來講,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創(chuàng)新往往都是民營企業(yè)做出來的,是通過市場化的機制來實現的。

所以我覺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是缺一不可的。

Q

氫的制備和儲藏、運輸都有難度,想了解一下目前我國在氫能源開發(fā)上的現狀如何?您預測氫能源成為主流,還需要多長時間,還需要哪些重大的技術突破?

A

我還不能預測氫的產業(yè)鏈什么時候能蓬勃爆發(fā),大概能夠說一下現在氫的狀況。

我們從氫的制儲運到用這些環(huán)節(jié)來說,我們目前最成熟的是用的環(huán)節(jié)。氫在我們整個的體系當中,其實并不是一個新生品種,在我們的目前的工業(yè)體系當中,我們大概就有3000多萬噸的氫,目前它主要是用來做化工原料。氫燃料電池已經過了0到1的階段,產品成熟度相對較高,產品的技術水平處于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

產業(yè)鏈上前端的環(huán)節(jié),從制氫到儲運,碰到的問題會更多一些。制氫的環(huán)節(jié),目前我們希望它將來最主要的路徑,是通過光伏和風電波動的富余能源來電解水制成氫氣。

目前氫在儲運面有非常大的挑戰(zhàn)。氫氣的體積能量密度很低,從新疆運到浙江,運費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目前比較成熟的儲運體系,一種是氣體壓縮,就是把氫氣壓縮了以后放到鋼瓶來儲存。另外一個方向,是用低溫把它放到零下200多度,變成液態(tài),再用槽罐車來進行運輸,這是我們目前技術上相對成熟的能夠運輸的方式。但是成本非常高,氣態(tài)和液態(tài)的這種儲氫的經濟運輸范圍不超過500公里,所以這就意味著用氫的地點和制氫的地點的距離是有限的。更長距離的運輸,理論上來說最好的方式是用管道來運輸,但是我們知道管道的建設有一個非常漫長的周期,利用現有的天然氣的管道來做運輸也是一個方案。目前國際上就在試驗將氫氣摻入天然氣中,然后再在我們的終端直接摻氫使用,或者把氫氣分離出來再使用。這個摻氫的比例目前有實證的案例,大概最多能夠做到20%,但在氫氣的傳輸過程當中,它會讓氫管道的材料變脆,導致管道的老化,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其它還有很多技術性問題需要解決。

另外,我們還在利用即有的產業(yè)基礎發(fā)展氫載體技術,比如具備成熟加工和利用產業(yè)基礎的甲醇和氨來做氫載體,在船運備電等領域已經開始實踐。還有比較新的用各種固態(tài)合金做載體也在研發(fā)中。

撰稿:2022級 周末3班 王盈穎

責編:周映彤

審核:梁貝特、馬金

編輯:劉蕊

(本文轉載自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收藏
訂閱

備考交流

免費領取價值5000元MBA備考學習包(含近8年真題) 購買管理類聯考MBA/MPAcc/MEM/MPA大綱配套新教材

掃碼關注我們

  • 獲取報考資訊
  • 了解院校活動
  • 學習備考干貨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