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良宜:為了公平,我們選擇犧牲天才


重新審視考試這一千年制度會發(fā)現(xiàn),其目的是以低成本設立穩(wěn)定復制的合法人才通道。在考試制度發(fā)明前,中國人才選拔缺乏公平,從附庸制到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多被權貴壟斷。隋唐科舉制誕生,最初也利于貴族子弟。武則天為獲支持,壓縮科舉門檻,以儒家經典為考試范圍,降低制度入口能量成本,將選拔資格從血統(tǒng)轉向認知路徑。此后該路徑被制度化,雖比門第選拔公平,但走向階層再固化。1905 年科舉制廢止,但其以標準考試為階層流動通道的路徑被現(xiàn)代國家繼承升級,高考便是延續(xù)。高考公平且能量成本低,卻存在結構剛性與系統(tǒng)犧牲等問題。
關聯(lián)問題: 科舉制對現(xiàn)代考試影響?武則天如何改革科舉制?高考繼承了哪些傳統(tǒng)?
我們?yōu)槭裁匆荚??這個問題似乎太過簡單,以至于沒人認真追問,但它的答案其實并不顯而易見。
尤其當你從制度路徑和能量結構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千年制度時,你會發(fā)現(xiàn),考試并不是為了找到最聰明的人,而是為了用最低成本,在一個復雜社會中設立一條能穩(wěn)定復制的合法人才通道。
歐陽良宜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院長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EMBA項目主任
01人才選拔的歷史
在考試制度被發(fā)明之前,中國的社會結構中并沒有所謂的公平選拔。從春秋戰(zhàn)國到兩漢魏晉,進入權力中心的方式,從來都是上位者一念決定,而不是公開選拔。
最早的人才路徑是附庸制。戰(zhàn)國時期,貴族門下豢養(yǎng)門客,用薦賢來證明自己的政治與文化資本。所謂毛遂自薦
進入漢代,皇帝開始嘗試用更公開的制度介入人才識別這件事,推出“察舉制”與“舉孝廉”。這聽上去像一次路徑擴展,但實質上它依然沿襲著門第邏輯。被舉薦的,往往還是地方大族的子弟,或者已有士人資源的家族成員。我們都知道曹操名義以上的爺爺曹騰是身居要職的中常侍(太監(jiān),費亭侯),所以曹阿瞞才能二十歲就舉孝廉出仕。四世三公的袁紹連舉孝廉的程序都免了,直接被朝廷征辟為侍御史。而自稱“漢景帝閣下玄孫,中山靖王劉勝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看似進一步規(guī)范了人才等級劃分,但現(xiàn)實卻是另一種路徑封閉的完成。朝廷在全國各地設中正官,負責評定人物品第,人才按德行與才能分為九等。但是中正官作為評委本身不是中立的,所以評價機制本身被士族世家壟斷,形成了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僵化格局。哪怕一個寒門學子才華橫溢,也沒有進入上層政治的通道;而高門之后,即使平庸,也能穩(wěn)居官場。
換句話說,這時候的人才選拔制度,本質上是一套嵌入權貴網絡中的門內路徑系統(tǒng),其篩選的不是能力,而是血統(tǒng)與歸屬。從結構上看,這是一個能量閾值極高的路徑。寒門想要跨越這道門檻,所需的教育資源、人脈關系、政治運作遠高于他們的社會位置所能承受。而系統(tǒng)本身也沒有為寒門躍遷提供任何制度化接口。
直到隋唐之際,這一結構才出現(xiàn)了裂縫。表面上,科舉制度的誕生標志著一種面向全體士人開放的標準選拔機制的建立。但最初的科舉并非寒門的救星。唐代前期,“明經科”和“進士科”兩個考試科目雖然設立了入仕路徑,但能進入殿試、考中高等的,大多還是出身貴族、受過良好私學教育的家族子弟。《新唐書》和《舊唐書》的記載表明,門第高者依然占據壓倒性優(yōu)勢。所謂試帖詩,本質上不過是世家子弟比拼古文手感的雅集。
真正讓這套制度發(fā)生轉折的,是一個在朝堂上并不合法的女皇。
02武則天的路徑壓縮
武則天的統(tǒng)治在正史中常被描述為“女主攝政、妖后亂政”,但從制度設計的角度看,她所做的一件事,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人才選拔邏輯。她不是科舉制度的發(fā)明者,卻是第一個真正用制度化手段將寒門小地主送入國家治理中樞的人。而她采取的手段,不是開放,而是壓縮。
與前朝相比,武則天面臨著更大的政治合法性危機。她是以皇后身份臨朝稱制的女性皇帝,基礎薄弱,出身不顯,沒有門閥的天然支持。她無法依靠傳統(tǒng)的關隴士族(如李唐父系集團)作為政治支柱,必須尋找新的支持者。這就需要一套能夠在政治上可靠、經濟上自立并且文化上可塑的新官僚群體。寒門地主階層是最理想的候選人,譬如著名的酷吏來俊臣。但如何讓他們進來?
武則天并沒有設計出一套全新的人才體系,而是有意地“壓縮”了當時的科舉制度的門檻。她將科舉考試的范圍限定在《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排除六藝、詩賦、兵法、農政等更廣泛的才能測試。因為在當時,書籍仍極為昂貴[3],私塾教育以“經學”為主流,只有最基礎的儒家經典被大量抄寫、講授與流通。而這些經典的總字數甚至比一部《紅樓夢》還少。對于家境有限的小地主或基層士子來說,是可以集中攻讀、反復練習、低成本備考的目標內容。更重要的是,這些經典的考察內容相對固定,便于編出標準化的答題結構。久而久之,出現(xiàn)了“章句式應試”這一特有文體,也就是八股文的雛形。
于是,一個幾乎沒有社會聲望、家族背景薄弱的士子,只要在這套標準題庫反復刷題,便有機會在考試中脫穎而出。這是路徑設計中的一個突破點。它極大地降低了制度入口的能量成本,使得原本無力參與權力博弈的個體,有了通過考試被制度接納的真實可能。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制度就此公平了。貴族子弟依然擁有私學資源、名師指點與舉薦渠道,在實際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但科舉考試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在官僚系統(tǒng)中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接口。
武則天未必預見了這條路徑的長遠影響,但她做了一件極其關鍵的事。她把通往權力的資格門檻從血統(tǒng)歸屬,變成了書寫與記憶能力,也就是從出身路徑轉向認知路徑。這條路徑不是最優(yōu)的,不是最全面的,也不是最能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但它是最容易批量化復制、最容易擴散也最容易被皇帝控制的路徑。
這就是路徑依賴真正開始發(fā)力的地方。
03制度化路徑的鎖定與代價
武則天所開啟的,是一條能量門檻相對最低的制度路徑。一旦被證明有效,它便被后繼統(tǒng)治者視為可重復使用的選拔工具。無需重構制度,無需廣泛調動資源,只要維護這條通道的運轉,就可以不斷為官僚系統(tǒng)輸入合格人才。
宋朝之后,這條路徑完成了全面制度化??婆e成為帝國運行的主軸裝置之一。官僚系統(tǒng)幾乎完全依賴考試輸送,寒門子弟進入朝堂的故事廣為人知,連農民都知道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在系統(tǒng)運作的深層邏輯中,真正被選拔的,仍然是那些能適應標準化考試規(guī)則、善于模擬文本與記憶話語的人。因為智商遺傳的均值回歸規(guī)律,所以學霸父親的兒子科舉考試一般會略遜一籌。這就不會讓官僚體系被某些家族長期壟斷,危及皇權穩(wěn)定。北宋的官宦人家有過甚至在進士游街的時候直接搶親的風俗,兒子不行,那就女婿唄。
明清兩代的八股文成為官員選拔的唯一合法語言形式。考試內容被壓縮至經義解釋和固定格式寫作,制度邏輯也從選拔全才徹底轉向篩選服從型人才。你必須在圣賢話語中表達政治態(tài)度、在四書五經中尋找人生答案;你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進入體制,而是用你的順從換取體制對你的接納。然而,即便如此,這條路徑仍然遠比門第選拔更公平,因為它至少設立了一個理論上的開放入口。
何炳棣在其著作《明清社會史論》[a]中,考察了通過科舉實現(xiàn)社會流動的真實狀況。他發(fā)現(xiàn),確實有相當比例的寒門家庭因子弟中舉而完成身份躍遷,但這種躍遷的持續(xù)時間往往有限。一個家族通過科舉進入官僚體系后,最多維持三至五代的顯赫[4],便因資源枯竭或路徑疲乏而退出上層結構。即便如此,隨著時間推移,來自官僚家庭的中舉者比例依然顯著上升,平民子弟中舉的概率逐步下降。這說明即使最開放的路徑,在長時間運行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路徑依賴所帶來的階層再固化。
換句話說,即使入口公平,也不能阻止整個系統(tǒng)向權力與資源的路徑慣性傾斜。一條被鎖定的路徑,初期可能是解放性的,但久而久之,它會像鐵軌一樣限制人的方向選擇,使制度從允許流動變成僅允許特定方式的流動。帝國的統(tǒng)治者對這一點心知肚明。正因如此,即便滿清入關、蒙古人統(tǒng)治、短暫改朝換代,科舉制度都被保留了下來。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代價最小、風險最可控、表面最公平的權力過濾機制?;实鄄挥妹鎸F族的權力瓜分,也不用冒險破格任用天才。他只需要維護這條路徑的正常運轉,系統(tǒng)就可以自我維持。
04現(xiàn)代路徑的繼承
清朝滅亡之前的1905年[5],科舉制度被廢止。但它所建立的那條以標準考試作為階層流動通道的路徑,并沒有就此終結[b]。事實上,它被現(xiàn)代國家繼承和升級,并嵌入到了一個更加龐大、更具動員能力的教育系統(tǒng)之中。今天的高考,就是這條路徑的延續(xù)。它不再考四書五經,也不再要求八股文的格式,但它依舊是一場以最低能量成本篩選人才的制度裝置。
許多人以為,高考是現(xiàn)代化的結果。實際上,它既是工業(yè)化后國家對人力資源精細調度的工具,也是一種來自古代的制度慣性。19世紀末,普魯士為了培養(yǎng)忠誠合格的基層軍官,引入了國家統(tǒng)一考試并集中制式教育的選拔機制。這一制度傳入法國、英國和俄國,并最終通過日本明治維新傳入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很快意識到,考試不僅是治理工具,更是一種批量制造人才的路徑鎖定。
于是,在民國廢除科舉后不久,現(xiàn)代考試體制便被迅速構建起來。從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最終的高考,這一套體系雖然更科學、統(tǒng)一且透明,但在結構邏輯上,它仍然是那條古老路徑的延長線。你必須適應它,而不是改造它。它像一套密封通道,將全國無數家庭的孩子裝進一道選擇題的隧道里,逐級篩選、逐級淘汰,最終把最能適應考試節(jié)奏與答題策略的人送進最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入口。
這套制度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公平。
無論你是來自哪一個省份的小鎮(zhèn)做題家、家庭是否富有、有沒有關系,只要你在高考那兩天發(fā)揮穩(wěn)定,就可以改變命運。這種肉眼可見的公平,構成了中國普通人對國家信任的根基。它用一次性評估的方式,為十幾億人提供了某種階層躍遷的希望。
在這個結構中最容易被犧牲的,恰恰是那些不擅長標準答題的異類。馬云高考數學考過一分,而馬化騰的母校深圳大學連211都不是[6]。中國互聯(lián)網大浪淘沙幸存的成功者中學霸并不多。那些曾經發(fā)明新的編程語言、在中學時期構建算法模型、或用鏡頭講述世界故事的年輕人,如果不能在兩天考試中擠進排行榜前列,便失去了進入主流通道的資格。這套路徑,只接受能穿過統(tǒng)一接口的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高考是中國目前最公平的選拔機制,也是能量成本最低的篩選路徑。但它的公平,是以結構剛性與系統(tǒng)犧牲為代價換來的。它解決了系統(tǒng)矛盾,卻壓制了系統(tǒng)潛能。另外,和歷史的規(guī)律一致,小鎮(zhèn)做題家逆襲的概率越來越低。超級重點中學在高考中的統(tǒng)治力越來越強。這也是國家反復整治學位房,提倡雙減的重要原因。
這正是路徑的陷阱。它像軌道一樣托舉你前行,卻也悄無聲息地拆掉了轉彎的機會。
注釋與參考文獻
1. 讀者切勿以為毛遂是個平民。在戰(zhàn)國時代,“百姓”都不是普通人,平民是沒有姓的。
2.劉勝賊能生,有名有姓的兒子就100多個。劉皇叔的實際出身是挺可疑的。
3.在印刷和紙沒有得到大量普及之前,書籍極其昂貴。歐洲中世紀一本書甚至賣出過一個莊園的天價。
4.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康熙朝的名臣張廷玉,但最后也是淪為普通家庭。
5. 在此之前的1898年百日維新中,光緒皇帝建立了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6. 這里我預言一下,因為深圳政府的持續(xù)投入,深圳大學遲早進入世界前100。
a. 何炳棣(2019)《明清社會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b.Elman, Benjamin A. (2000).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本文轉載自北大匯豐EMBA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lián)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備考交流

掃碼關注我們
- 獲取報考資訊
- 了解院校活動
- 學習備考干貨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動態(tài)
推薦項目
活動日歷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7/03 預約席位 | 7月3日交大安泰EMBA招生說明會
- 07/05 最高可獲得2萬元獎學金| 上理管院專業(yè)學位項目2026聯(lián)合招生發(fā)布會&MBA/MPA/MEM職業(yè)賦能工坊第三期開放申請中!
- 07/05 財務人必修的戰(zhàn)略思維課|復旦MPAcc公開課報名
- 07/05 財務人必修的戰(zhàn)略思維課|復旦MPAcc公開課報名!
- 07/05 【預告| 7.5北大國發(fā)院EMBA體驗日】“導師·同學共話會” 邀您走進北大承澤園
- 07/05 上海場 | 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項目上海場公開課暨招生說明會誠邀您參與!
- 07/05 上海交大MTT招生開放日
- 07/05 鄭州活動預告 | 7月5日交大安泰MBA全國巡展即將來到中原大地,招生政策、考生激勵、項目生態(tài)一場活動全掌握!
- 07/05 海π智鏈 商道新生 | 2026東華大學MBA/EMBA/MPAcc/MEM/MF/MIB培養(yǎng)體系煥新發(fā)布會即將啟幕!
- 07/05 活動報名 | 7月5日深圳招生直通車,15年零售餐飲O2O行業(yè)學長以夢為馬,為何選擇交大安泰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