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亚洲成a人片777777,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942

黃曉勇 | 學習與創(chuàng)新:中韓傳統(tǒng)文化交流的傳承與發(fā)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2019-02-02 19:16 瀏覽量: 4628
?智能總結

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公元6世紀,中國梁朝曾向百濟派遣畫師傳藝;朝鮮半島的三國時...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教授黃曉勇在第四屆中韓人文學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本文刊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9年第1期

我們理解的傳統(tǒng)文化,是指相對于近現(xiàn)代的乃至當代的文化而言,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中最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精神意蘊和具象的符號形式。我們在這里談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韓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韓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交流和關聯(lián),是因為無論哪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在某些主流中不斷注人支流,經長期的、多元的和歷史的發(fā)展而形成的,其中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傳統(tǒng)文化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古代文化,或者說它們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指稱的。古代文化大多是對現(xiàn)代文化而言的;傳統(tǒng)文化則一般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長期歷史發(fā)展所積淀的精神意蘊與符號形式。關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實際上也有著見仁見智的理解。西方歷史學者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根本的是大乘佛教和儒學思想;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來源于儒道互補;其他還有很多能夠自成體系的解釋學說??傊?,比較能夠被廣泛認可的觀點是,以儒學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內在和外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

接下來,我們考察一下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影響與演進。

一、學習:理性理解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交往的歷史

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遠古以來就有頻繁的人員往來和廣泛的交流。有很多史實印證,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的文化交流僅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就有三千多年。這對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文學藝術、體育娛樂乃至日常習俗等各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第一,儒學文化是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紐帶。

儒學文化的交流在古代中韓文化交流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儒家思想不僅貫穿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也深刻影響了古代朝鮮半島的社會歷史。當今韓國社會的政治、教育、思想文化、法律、民風、禮俗等也都浸透著儒學精神。

儒學傳播最直接的影響和表現(xiàn)形式就是教育制度的形成。一方面,古代朝鮮的教育,無論是教育內容、形式、體制、目的等各方面都與儒學有著深厚的淵源。另一方面,這種傳統(tǒng)教育又促進了儒學在古代朝鮮的傳播與發(fā)展,深深影響到三國至高麗時期統(tǒng)治者的政治理念和實踐。

在秦末漢初,中國儒學已伴隨著漢字及歷史典籍而傳人古朝鮮。公元1世紀,古朝鮮就已經有人能讀《詩經》《書經》《春秋》等著作。

三國時代,高句麗最先接受儒家學說。公元4世紀后期,模仿中國官方的教育制度正式設立儒學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博士,專以五經、三史教授貴族子弟,為國家培養(yǎng)官吏。百濟也曾兩次派遣使者到中國求取儒家經典及學者。

公元7世紀,設立國學機構,以《周易》《尚書》《禮記》《左傳》《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為教材教授貴族子弟。8世紀后期實行科舉制度,科考內容也以儒家經典為主。通過一系列教育舉措及科考制度,儒家“德智”、“仁政”等政治理念及忠、孝等道德倫理思想對新羅統(tǒng)治者和社會產生了強大影響,出現(xiàn)了一批有影響的儒家學者。

高麗王朝時期,來自中國的儒學在朝鮮半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儒學教育全面展開。公元10世紀實施科舉取士制度,設立國子監(jiān)。以人學為中心的教育系統(tǒng)、考試制度、取士方式開始形成并逐步完善。后來,有“海東孔子”之稱的崔沖創(chuàng)辦了“私學”使儒學教育深人民間,發(fā)展迅速。

公元13世紀集賢殿大學士安坰出使元朝,認為宋代程朱理學是孔孟儒學的正脈,帶回《四書集注》《朱子全書》,并于成均館講授朱子學。從此朱子學傳入朝鮮,理學教育蓬勃發(fā)展。到李氏王朝時代,程朱理學已成為制定治國方略的基礎。

通過以上過程,儒學已深深植根于今天的韓國社會。以性理學的形成作為標志,韓國儒學完成了其本土化、民族化的過程,出現(xiàn)了一批儒學大家,形成了朝鮮朱子學、實學、陽明學等理論體系。

第二,佛教文化的傳播也是中韓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重要線索。

在宗教義理、規(guī)范、典籍交流的同時,佛教藝術也持續(xù)不斷地在中韓兩國間進行著信息傳遞。這種傳遞既有初期的方向性,又有后期的互向性。

古代兩國的佛教文化交流從公元4世紀后半期到公元15世紀初,長達千余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古代朝鮮的僧人入華求法請益作為一項時間持久、影響廣泛、意義深遠的活動,是古代兩國的佛教文化交流的一種主要形式。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僧俗緇素,各階層都或者支持或者參與這項活動。古代朝鮮的求法僧往往應命而來,奉召而歸,而且在回國后多被委以重任,尊為國師;中國皇帝則將求法僧待為上賓,賜經賜物,虔表護法之情。求法僧踏遍中國三山五岳,從師問法,虛心求教,回國后廣開山門,人爭歸信。今天韓國的寺廟建筑、石窟的雕鑿、佛像的雕刻和鑄造、繪畫等,都或多或少留下了那時中國佛教藝術的特點。

第三,文學藝術的交流是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亮點。

在中韓傳統(tǒng)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文學是其中曾經盛開的鮮花,同時也是傳統(tǒng)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韓國傳統(tǒng)文學體裁曾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入華求學的僧人、學子受到中國文學的耳濡目染,往往都會寫中國的古詩、駢文等。中國的唐人傳奇和明清小說對古代朝鮮文學的影響很大。僅韓國昌德宮藏書閣目錄,就記載有中國明清小說譯本33部。這證明中國小說的傳人,也推動了古代朝鮮文學的創(chuàng)作。

圖為韓國昌德宮仁政殿

在繪畫藝術方面,雙方的交往更見頻繁。不僅有中國向朝鮮半島的流動,據文獻記載,公元6世紀,中國梁朝曾向百濟派遣畫師傳藝;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墓室壁畫流行中國的繪畫題材和技法。而且這種交流也出現(xiàn)了雙向發(fā)展,如新羅畫家金忠義的作品曾流人唐朝,收錄于中國《歷代名畫記》,并受到肯定;高麗使團人宋時,還專門安排畫家學習宋朝繪畫藝術,并求購中國繪畫精品。12世紀,高麗王朝著名畫家李寧曾到宋朝向宋徽宗展示畫技。宋朝的美術評論家郭若虛曾在《圖畫見聞志》中高度評價了高麗繪畫的藝術水平,稱其技巧精密、無與倫比。到李朝前期,韓國畫壇宗承中國北宗畫風,后期則輸人南宗畫風,之后開創(chuàng)了以韓國事物為題材的韓國繪畫風格。

中國的書法藝術也很早就傳人了朝鮮半島。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中國書法家的作品都曾是古代朝鮮書法家學習的對象。自元朝書法家趙孟頫靈秀典雅的字體傳入半島后,趙體成為當時最為盛行的書法。之后,明代書法家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的作品及清朝書法碑學風氣也對當今韓國的書法界產生過影響。

古代朝鮮的書法源出于漢字的書寫形式,其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并反饋中國。如半島的佛教繪畫技藝和銀金寫經也曾回傳到中國。高麗王朝曾為元朝頻繁書寫銀金經典,客觀上促進了兩國的書法藝術的交流。

第四,生活習俗的交流影響深遠。

在日常生活禮儀習俗方面,古代兩國間的交流和影響也很廣泛。隨著儒學、佛教在朝鮮半島社會的廣泛、深入傳播,中國的禮俗文化也被大量吸收。在服飾習俗方面,新羅時期,朝鮮半島已開始采用中國服飾習俗。據有關典籍記載,中國歷代王朝都經常向古代朝鮮國王及其使節(jié)贈送冠服。相關研究還顯示,高麗王朝的官服大體上前期模仿唐宋,中期仿照元朝,后期又模仿明朝。李朝初年參照明朝規(guī)定制定服飾制度。在生活禮儀方面,半島最先引人中國的喪葬禮儀。新羅在6世紀初已頒行喪服法,高麗時又系統(tǒng)地采用中國的五服制度,把喪服按親疏分成五個等級。李朝太祖還命大臣根據中國禮制詳定冠婚諸禮。此外,中國的陰陽五行思想對今天韓國宅地風水思想的影響也很大。

茶文化也是兩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內容之一。在早期互動交流的基礎上,后來半島茶文化獨立發(fā)展并回傳中國,對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創(chuàng)新:共同努力加強對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

從文化的共通性來審視中韓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或許是一個科學的著眼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在韓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得到了認同,構成了東亞文化交流發(fā)展的基礎。

中韓兩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融合,仍然包含著促進現(xiàn)代化成功實現(xiàn)的諸多營養(yǎng)成分。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從思想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亞洲各國發(fā)展,甚至有些學者認為在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y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我認為,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或許有以下幾點:

第一,應進一步重視對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交流的理論研究。加強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及相互之間關系的梳理、挖掘,從中吸取精髓,擴大共識,面向未來,促進當代中韓文化交流事業(yè)的拓展與繁榮。

第二,應高度重視對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交流載體的保護。文化交流的“神”是不同文化之間,特別是不同傳統(tǒng)文化之間具有共通性的核心和靈魂;不同文化各自具有的豐富的外在樣態(tài)是“形”,是文化交流的載體。繼續(xù)促進不同民族之間包括傳統(tǒng)文化在內的文化交流,并且進一步挖掘傳統(tǒng)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xiàn)其“神”與其“形”的現(xiàn)代統(tǒng)一。

因此,一方面我們要致力于各自民族傳統(tǒng)文化固有的“形”的保存、保護和發(fā)展,使之繼續(xù)并且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繼承傳統(tǒng)文化交流過程中的“神”,并賦予其現(xiàn)代價值的再創(chuàng)造。比如中國,就要融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xiàn)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現(xiàn)代生命力。

第三,客觀評價構架東亞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并揚棄某些落伍成分。無論中國還是韓國,傳統(tǒng)文化中都包含著一些腐朽、落后、愚昧的成分,難以適應兩國當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需要,這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揚棄。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無疑將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同時,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人權理論等文明成果,也應該是中韓兩國傳統(tǒng)文化交流的重要延伸。

第四,應以傳統(tǒng)文化交流促進當代文化交流合作的擴展與深入。隨著中韓兩國當代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這也呈現(xiàn)出幾個特點:其一,傳統(tǒng)文化交流也融于其中,發(fā)揮著基礎、底盤的作用。其二,文化交流的方向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如,在中國國內韓國的影視、美容、飲食曾風靡一時,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韓流”。同時韓國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程度也在加深,出現(xiàn)了主要包括漢語、傳統(tǒng)文化、大眾文化、服裝、建筑等被稱為“漢風”的文化現(xiàn)象。

而兩國關于傳統(tǒng)文化及其關系的研究往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大的人文交流項目,對中韓關系的長期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相較于敏感的政治、安全領域,有人認為中韓兩國人文領域的交流在雙邊關系冷淡時起到了“二軌外交”的作用。

三、結語

中韓兩國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在數(shù)千年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兩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文化傳統(tǒng)。中韓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都曾受到儒家文化的極大影響,兩國的文化既有顯著的差異性,同時也存在許多可貴的共同之處。因此,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也要相互尊重對方國家的獨特性,擴大兩國的共同性。秉承相互學習、彼此包容、取長補短、友好共贏的交流取向,就一定能開創(chuàng)兩國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并為兩國人民的幸福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此次中韓雙方學術機構共同舉辦的第四屆人文學論壇,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和加深了解的平臺。希望兩國學者在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繼續(xù)展開深入交流,進一步挖掘兩國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歷史營養(yǎng),增強東亞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通過學術交流進一步增強兩國的友誼和互信,為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全面深化合作奠定更加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編輯:

(本文轉載自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lián)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收藏
訂閱

備考交流

  • 2024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 2024管理類聯(lián)考復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 2024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 2024年MBA/MEM/MPAcc聯(lián)考備考群: 769561411
  • 免聯(lián)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 2024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 免聯(lián)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 2024考研復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免費領取價值5000元MBA備考學習包(含近8年真題) 購買管理類聯(lián)考MBA/MPAcc/MEM/MPA大綱配套新教材

掃碼關注我們

  • 獲取報考資訊
  • 了解院校活動
  • 學習備考干貨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