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了?先別急著給自己下定義


教授領讀 張曉萌 長江商學院組織行為學副教授領導力與行為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層管理教育項目副院長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一開始以為只是“應急”熬一下就過去了,而一輪又一輪的沖擊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
教授領讀
張曉萌
長江商學院組織行為學副教授領導力與行為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層管理教育項目副院長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一開始以為只是“應急”熬一下就過去了,而一輪又一輪的沖擊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確定的是不確定,不變的是變化。
隨著全球疫情的持續(xù)和反復,每個人的生活都在承受著不確定性的考驗,猶如長期“鈍痛”的煎熬。
在新冠疫情之外,另一場心理疾病的“疫情”也在快速蔓延——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各國的心理疾病患病率在2020年以來有明顯上升。疫情暴發(fā)后的一年多,我?guī)ьI研究團隊對長江商學院各個課程項目學員的心理狀態(tài)問卷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相比疫情暴發(fā)期(2020年2-3月),在疫情持續(xù)期(2020年7-12月),企業(yè)家學員的焦慮度和抑郁度有明顯上升,心理復原力(心理韌性)水平大幅下降。
在隱性層面,個體的自我掌控力在不斷衰減,“頹”“喪”“倦怠”等情緒在悄悄的積累,???并通過媒體和人際交往層層傳播,恰似疫情的無癥狀感染過程,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卻有迅速加重的潛在可能,以致貽誤干預和恢復的最佳時機。
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消極情緒的困擾,每個人都有責任及時的自我“治愈”,而不是任其“致郁”。???
今天這篇文章中沃頓商學院的Adam Grant教授是我的朋友,也是心理學界的一位奇才。他指出了疫情后一種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心理狀態(tài)“Languishing”(類似于“喪”“倦怠”)——這與中國時下的熱詞 “躺平”頗為呼應?!癓anguishing”何以流行?如何從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中復原?相信這篇文章會給你啟發(fā)。
深更半夜,盡管你已疲憊不堪,卻還沒有舍下手中的手機;
清晨醒來,你也不會立刻起身,而是賴在床上繼續(xù)刷手機;
下了班吃完晚飯,你習慣性地葛優(yōu)癱,刷刷抖音微博,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不自覺又到了深夜;
你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卻精神疲憊;想要改變現(xiàn)狀,但做什么事都興趣缺缺。
這種停滯、倦怠的感覺不是個別現(xiàn)象。
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組織心理學家Adam Grant近日在《紐約時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用一個詞語“l(fā)anguishing”來形容這種心很累、無所事事、毫無斗志的生活狀態(tài)。
它和流行于我們視野中的“喪”、 “躺平”、“咸魚”等詞有異曲同工之處。
Adam Grant 教授表示,“l(fā)anguishing”的心理狀態(tài)可能會是2021年一整年的主導情緒。
新冠疫情可能是造成這種全球性社會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新冠疫情剛暴發(fā)初期,大家高度緊張,調動一切手段避免感染;后來,人們對病毒的了解不斷增加,全球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口罩逐漸成為習慣,疫情逐漸成為常態(tài),當初的高度緊張也慢慢變?yōu)楝F(xiàn)在的疲于應付,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種停滯狀態(tài)。
這種群體性的停滯現(xiàn)象還拖累了經濟復蘇。在北美,一邊就業(yè)率恢復不盡如人意,一邊大量崗位招不到工,使得北美勞動力市場陷入窘境。
01一種不容忽視的精神鈍痛
“Languishing”這個概念最早由社會學家Corey Keyes提出。他將languishing定義為“心理健康缺席”(the absence of mental health)。
Grant教授則把“l(fā)anguishing”描述為“幸福感缺失”(the absence of wellbeing)。
與“l(fā)anguishing”對應的,Grant教授還提到了另一個詞“flourishing”。
●“Flourishing”描述的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最佳精神狀態(tài),是幸福心態(tài)的最高水平。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會有強烈的意義感、主體意識、認為自己對周圍的人很有價值。
Grant教授指出,在心理學中,心理健康的光譜從最低水平的“抑郁(depression)”到最高水平的“生機勃勃(flourishing)”。
而“l(fā)anguishing”則是一種處于這個光譜的中間地帶。
雖然沒有心理疾病的癥狀,但也絕對算不上心理健康,處于“l(fā)anguishing”狀態(tài)的人往往處于煎熬之中。它會讓你無法全力以赴,動力銳減,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可能會減低三倍。
而且,“喪”(languishing)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Grant教授認為,它似乎比抑郁癥更常見,而且某種程度上是轉化為精神疾病的一個高風險狀態(tài)。
為什么會這樣?一個常見的情況就是:
你意識不到快樂的消沉、動力的削弱,也發(fā)覺不了自己陷入孤獨,而且對自己的冷漠無動于衷。當你連自己都沒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經歷痛苦,自然更不可能向外界尋求幫助,或者自我調整。
簡而言之,“喪”(languishing)就像一種精神上的鈍痛,如果不加注意,可能會引發(fā)成更嚴重的問題。
Corey Keyes教授研究了美國25-74歲的成年人,發(fā)現(xiàn):在未來十年,最有可能罹患嚴重抑郁癥和焦慮癥的人,并不是現(xiàn)在就有這些癥狀的人,而是那些當下正苦苦掙扎、深陷“喪”(languishing)的人。
一組意大利醫(yī)護人員的新數(shù)據(jù)表明,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2020年春季陷于“喪”(languishing)狀態(tài)的人,患上PTSD(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幾率比身邊其他人高出3倍。
02“l(fā)anguishing”為什么會找上我們
造成“l(fā)anguishing”這種心理現(xiàn)象在全球蔓延的原因很多,深淺層次的都有,這里不多贅述。而疫情則是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讓這一現(xiàn)象得到放大。
比較顯而易見的是,疫情讓我們生活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不少研究都表明,疫情對人們心理健康狀態(tài)產生了影響,焦慮和抑郁情緒在全球范圍內都有所上升。
健康心理學家埃爾克·范胡夫(Elke Van Hoof)曾表示:“這次疫情對心理學家來說,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心理實驗?!?/p>
過去一年里,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歷了計劃被打亂的時候。當時的掙扎感和慌亂感或許已經平息,但也可能藏在心底,不知不覺地演變?yōu)槁缘钠v狀態(tài),失去生活的目標和動力,甚至干脆“躺平”。
對生活的掌控感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越多,人們越容易對自己可能無法應對的狀況而擔憂。
疫情也把健康、生命等平常時期不會被著重思考的問題更為直接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果經歷過巨大的悲傷或不斷受到打擊,對未來的感覺不那么樂觀,就更有可能變得無精打采。
與此同時,“996”、“內卷”等等無形中的重重壓力和焦慮,似乎越來越容易讓人們產生失控感和疲憊感。
根據(jù)蓋洛普公司的一項調查統(tǒng)計,在全球10億全職工作者中,85%的員工沒有認真投入工作,而且很少人知道要如何認真投入工作。
一般人一輩子平均要花九萬個小時在工作上,卻越來越難在工作中得到獲得感、成就感和價值感,也就越來越缺乏動力和干勁。
這些壓力是很微妙的,它或許并不強烈緊迫,可能只是低級別的,卻可以導致疲勞和更糟糕的情緒。
于是,不少人都會經歷文章開頭所描繪的“報復性睡前拖延癥”——晚上再困也要熬一會兒夜,以奪回自己在白天錯過的時間。然而這樣卻也會加劇第二天的疲憊,降低效率,進而導致惡性循環(huán)。
03如何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
當“l(fā)anguishing”成為一種文化,我們僅靠個人力量很難改變整體環(huán)境,但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管理情緒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認識這種情緒,并給情緒命名。
Grant教授指出,即便我們還不了解“l(fā)anguishing”的成因,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但承認他是第一步。
我們首先要認知、承認這種消極情緒,才能不再霧里看花。
只有這樣,當有人問我們“你還好嗎”的時候,我們可以坦然地回答“其實我很喪”,而不是總是說“沒事我很好”。如此,我們才能感知到我們的不快樂、沒動力、突如其來的失落,而不再是無動于衷。
關于如何緩解“l(fā)anguishing”這種心理狀態(tài),Grant教授給出了3條建議:
#1專注做事,找到“心流”狀態(tài)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礎上,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心流”(flow)的概念。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會不覺饑餓、不覺時間流逝,不會在意自己和周遭環(huán)境,等事情完成之后,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Grant教授發(fā)現(xiàn),在新冠疫情的早期,恰恰是靠“心流”來維持心理健康水平,更專注于自己手頭的事情的人,成功避免了受疫情影響而陷入“喪”(languishing)的狀態(tài),心理健康水平仍跟疫情發(fā)生前一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zhàn)并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戲、閱讀、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的時候。
#2給自己一些不受干擾的時間
人們在無法集中注意力時,是很難實現(xiàn)忘我狀態(tài)的。被分散的注意力,是全身心投入和追求卓越的一大障礙。
早在新冠疫情流行之前,人們就已經過上了“碎片化”的生活,平均每天查看74次郵件,每10分鐘就得在不同的任務中切換。
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設定明確的界限。
Grant教授以印度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為例:
幾年前,這家軟件公司嘗試推行了一條簡單而另類的規(guī)定:周二、周四、周五上午謝絕打擾。當程序員們自己劃定界限時,47%的人工作效率高于平均水平;而當“謝絕打擾”作為公司官方規(guī)定推行是,65%的員工工作效率都高于平均水平。
為什么會有如此“神奇”的效果?難道周二、周四、周五的上午真有什么不為人知的魔力?
Grant教授表示,并不是這三天有何特殊,而是這條“謝絕打擾”的官方規(guī)定表現(xiàn)出對留出不受打擾的時間段的重視,為員工掃除隨時可能發(fā)生的干擾,為集中注意力專注手頭的事情提供了自由空間。這種全身心投入的經歷,會帶來心理上的寬慰。
#3專注于一個小目標
想擺脫“l(fā)anguishing”,不妨先從小事著手,累積一個又一個小成就。
例如:提前半個小時上床睡覺,去健身房跑步5公里,把臥室收拾整齊,給父母打一個電話……這些都有助于我們過上健康的生活,帶給我們愉悅感,而又不那么難以實現(xiàn)。
通過不斷累積這樣的小成就,來疊加愉悅感,有助于我們走出“喪”的惡性循環(huán)。
每天留出一段不間斷的時間專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會給我們一種專注的自由,在吸引自己的事情中找到慰藉。通過全身心地投入實現(xiàn)目標,以達到個人成長并體會到意義感,我們才能得到幸福。
不得不承認,在當下,心理健康問題仍然沒有得像生理健康一樣被重視。后疫情時代,是時候重新思考、重新理解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意義了。
不抑郁,不等于“我很好”;還沒筋疲力盡,不等于仍然充滿激情。承認我們的“喪”,才可能重新走向幸福、健康的生活。
end
參考來源:
Feeling Blah During the Pandemic? It's Called Languish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21-04-19
感到低落、無趣、缺乏動力......你可能是“l(fā)anguishing”了, Lens,2021-05-26
一個充滿希望感、快樂的年輕人,看起來應該什么樣?丨KY研究:Languishing VS Flourishing, KnowYourself, 2021-06-20
新冠肺炎疫情:一場全球心理“海嘯”,《光明日報》,2020-09-17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長江商學院
(本文轉載自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lián)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備考交流

掃碼關注我們
- 獲取報考資訊
- 了解院校活動
- 學習備考干貨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動態(tài)
推薦項目
活動日歷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7/03 預約席位 | 7月3日交大安泰EMBA招生說明會
- 07/05 最高可獲得2萬元獎學金| 上理管院專業(yè)學位項目2026聯(lián)合招生發(fā)布會&MBA/MPA/MEM職業(yè)賦能工坊第三期開放申請中!
- 07/05 財務人必修的戰(zhàn)略思維課|復旦MPAcc公開課報名
- 07/05 財務人必修的戰(zhàn)略思維課|復旦MPAcc公開課報名!
- 07/05 【預告| 7.5北大國發(fā)院EMBA體驗日】“導師·同學共話會” 邀您走進北大承澤園
- 07/05 上海場 | 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項目上海場公開課暨招生說明會誠邀您參與!
- 07/05 上海交大MTT招生開放日
- 07/05 鄭州活動預告 | 7月5日交大安泰MBA全國巡展即將來到中原大地,招生政策、考生激勵、項目生態(tài)一場活動全掌握!
- 07/05 海π智鏈 商道新生 | 2026東華大學MBA/EMBA/MPAcc/MEM/MF/MIB培養(yǎng)體系煥新發(fā)布會即將啟幕!
- 07/05 活動報名 | 7月5日深圳招生直通車,15年零售餐飲O2O行業(yè)學長以夢為馬,為何選擇交大安泰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