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亚洲成a人片777777,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942

人類科技的上限在哪里?

長江商學院
2021-04-09 12:42 瀏覽量: 2917
?智能總結

盡管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fā)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 繁盛之下,亦有反思。我們似乎驕傲于人類的創(chuàng)新能力,各類技術產品層出不窮,但越來越多的科技創(chuàng)新背后,是創(chuàng)...

盡管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fā)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

繁盛之下,亦有反思。我們似乎驕傲于人類的創(chuàng)新能力,各類技術產品層出不窮,但越來越多的科技創(chuàng)新背后,是創(chuàng)新增量的邊際遞減。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帶來了領先的數(shù)字技術和巨大的數(shù)據(jù)資源,但能否以此拉動原始創(chuàng)新,推動基礎科學的突破使人類社會受益,至今待解。

一個民族是否有希望,要看他們能否仰望星空。任何前沿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新上的突破,不可能出自“創(chuàng)富”驅動、急功近利的氛圍,而需要好奇心與定力的滋養(yǎng);也不可能靠單個國家獨自努力,而需要人類共同體一起點亮科技之樹。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帶給你一些新的思考。

來源 | 智先生

1

2008年1月16日,蘋果MacWorld大會,喬布斯從檔案袋里拿出了第一代Macbook Air,說:

Macbook Air薄到了什么程度?

當時市面上最薄的筆記本是索尼TZ Series,而Macbook Air最厚部分,比它的最薄部分還要薄。

諸多細節(jié)方面,Macbook Air都做到了美學極致,延續(xù)至今。唯獨在續(xù)航方面比較差。

如果你拆開Macbook后蓋,會發(fā)現(xiàn)在密閉狹窄的有限空間中,鋰電池幾乎塞滿所有空間,只為了提升那一點續(xù)航時間。

這是藝術與現(xiàn)實的妥協(xié)。

十年匆匆而過,各種型號的筆記本電腦蓬勃發(fā)展,全面屏手機成為標配,攝像頭從800萬提到1億像素,指紋解鎖、面容識別、快充技術也不再新鮮……一切都在變化,順應時代發(fā)展。

一切又仿佛沒有改變,從1990年到現(xiàn)在,鋰電池技術幾乎原地踏步,進展緩慢。

電池這玩意涉及到材料學,而材料學但凡想做出突破,沒有多少捷徑可走,就是不斷換材料進行重復實驗。什么時候出成果?不知道,簡稱“薛定諤的材料”。

我一個在研究所工作的朋友,每天任務就是做理論模擬,盯著元素周期表和晶體數(shù)據(jù)庫,將各種材料反復組合,不管能合成、還是不能合成的,通通計算一遍,只為了碰運氣,找到在電池上的突破口。

但這一碰就是三年,不要說有什么突破性材料,甚至連電池的理論壽命都無法推導,完全找不到數(shù)學模型,只能靠一遍遍實驗數(shù)據(jù)去算,去尋找趨勢,做各種無用功。

太苦了,眼見他的地中海逐漸成型,歲月不饒人。

早些年還會有新聞販賣概念,什么鋰空氣、納米電池、量子電池等等,甚至是加水就能跑的氫能汽車,要不只談容量,回避生產成本;要不談充電速度,不談壽命;或者干脆就是交智商稅的。

如果一味追求續(xù)航時間長的電池,我們早就發(fā)明出來了,現(xiàn)在人造衛(wèi)星上用的核衰變電池就可以用好幾十年,可功率太低,根本帶不動手機。

電池這一塊,我們一次次折戟沉沙,無功而返,只能在現(xiàn)有鋰電池技術上修補,做各種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

近年來也有不少安全性上的突破,比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成功征服了針刺測試:

針刺測試已經克服,但如何克服在寒冬環(huán)境下鋰電池的衰減問題,目前進展未知,北方朋友也特別煎熬。

不僅電池,半導體行業(yè)同樣面臨相似困境

為了證明“科技大爆炸”,有人會拿幾十年前的大哥大來對比智能手機,或者拿占滿一間教室那么大的古董計算機,來對比如今的筆記本電腦。

電腦和手機是改變了我們生活,只是拆開來看,它們的底層結構沒有任何變化,都只是體現(xiàn)在應用上的進步,比如儲存容量、運行速度、屏幕分辨率等。

現(xiàn)代計算機雖然結構更復雜,計算能力更強,仍然是基于上世紀40年代的馮諾依曼機原理上進行改良。

體積縮小,歸功于集成電路的迅猛發(fā)展,也就是“摩爾定律”:集成電路可容納的元器件數(shù)量,每隔18~24個月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但摩爾定律不會一直維持下去,想壓縮集成電路面積,又要在里面無限堆砌元器件,最終肯定會達到物理極限,5nm制程必然不是終點,也很快到臨界點了。

量子計算機倒可以期待一下。

2019年,谷歌宣稱“量子霸權”已經實現(xiàn),在實驗中證明了自家量子計算機的優(yōu)越性:在世界第一超算Summit需要計算1萬年的實驗中,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只用了3分20秒。

嚴格來說,這個實驗只是一個特定任務,實際應用意義不大,而且由于框架性問題,量子計算機是很難取代經典計算機。

然后是去年年底,我國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在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上,比谷歌的快了一百億倍。

雖然計算速度很快,可它們不是真正的計算機,既無能編程,也無法實現(xiàn)糾錯容錯,離真正大范圍的普及可商用化,還需要保守幾十年時間。

至于IT界,一直陷入迷茫中,反復鼓吹概念,比如全息互動、人造生命、永生技術、意識控制、記憶共享、腦聯(lián)網(wǎng)等等。

這些概念背后,基本沒有任何理論上的突破,更別談論創(chuàng)新,陷入了虛假繁榮,無法自拔。

2

要論鼓吹最多的概念,人工智能榜上有名。

人工智能起源于計算機技術,本質是解放生產力、提高技術研發(fā)效率,從而取代人的部分工作。

可惜,當下的“人工智能”只是一個幌子,淪為圈錢工具。許多做算法優(yōu)化、做硬件集成、做大數(shù)據(jù)的公司,只需改個名稱,就說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

它們會根據(jù)你的搜索內容,進行精準識別,推送一些定制廣告;或者給手機攝像頭打上AI噱頭,本質還是自動美顏調一下濾鏡;主打換臉的AI軟件,用的是深度學習,勉強達到弱人工智能的最低門檻,甚至連智能都稱不上,僅僅停留在淺層。

想要實現(xiàn)強人工智能,還有很遠的距離,而且遠到令人絕望。

為什么如此難?

因為實現(xiàn)人工智能的前提,是要對人類基因組有突破性進展。

人類大腦是目前已知最復雜的結構,擁有上千億神經細胞,而人類的基因組,由大約30億堿基對組成。

在50年前,大家對科技發(fā)展看得太樂觀,認為到2000年就能充分了解大腦的思維特性,然后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對大腦、對基因的認知,還處于最原始階段。

我們一籌莫展,為何一個小小的受精卵會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為什么會有膚色差異、單雙眼皮、異色瞳孔等等?為什么人與老鼠這兩個物種的差異如此之大,卻有99%的基因找到同源序列?人類基因組有兩萬多個基因,每一個序列又是什么?

生物學的本質,仍是一門基于實驗和經驗的科學,需要依賴大量數(shù)據(jù)收集和整理工作,而且缺乏完整的理論去指導實踐,缺乏一個生物學的牛頓。

也因此,人類基因的密碼牢不可破,許多疾病很難解決。

幾乎所有的精神疾病,諸如阿爾茲海默癥、抑郁癥、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等,既不能觀察,也難以治療,甚至只能用“有無遺傳病家族史”和人群發(fā)病率,去做一個大概判斷。

幾乎所有疾病都無法根治,要么病因不明,要么發(fā)病機制不明,現(xiàn)代醫(yī)學所達到的“治愈”層次,也只是讓人恢復到健康狀態(tài)。

比如艾滋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通過定期服用藥物控制;早期的癌癥患者,服用靶向藥物進行長期控制,盡量不讓病毒對生活產生太大影響,就可以了。

我們是處于“科技大爆炸”時代,但真正“爆炸”的領域就只有IT互聯(lián)網(wǎng),同時掩蓋了科技樹主干進展的貧瘠無力。

有些研究真的無法快馬加鞭,我們只能選擇希望。

3

在人類歷史上,有一個橫亙百年的問題:

地球上的石油什么時候會被我們用完?

答案一直在變,從最初的10年,一直到50年、100年……由于勘探技術進步、頁巖油氣革命、地質理論突破等因素,石油探明儲量越來越多,很可能永遠都采不完。

有一個嚴峻前提是,要想繼續(xù)滿足每年龐大的燃油需求,我們只能加把勁去發(fā)展鉆井技術,以應對表層油田快速枯竭的現(xiàn)實。

正如上面我提到的“摩爾定律”一樣,鉆井技術總有一天會達到瓶頸。

或許等到開采石油的成本越來越高,高到失去了競爭力,一桶油可以賣到天價,自然就被市場棄用,也就等同于枯竭了。

而沒有石油,光靠煤炭,可沒法維持人類的高科技生活。

僅僅石油供應不足,就會導致全球大部分城市無法正常運作,農業(yè)生產也難以為繼,更別說要養(yǎng)活全球70多億人。

而且石油還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無論是塑料、合成橡膠、化纖、清潔用品、添加劑還是瀝青,都離不開石油,新能源也無法替代。

不管核能、水電、太陽能、風能還是潮汐能,目前仍處于最低層次的利用,而且各有弊端:

水電有季節(jié)性,風能太陽能是間歇性獲取,不能隨取隨用,也不能調度,對現(xiàn)有電網(wǎng)的穩(wěn)定造成沖擊,只能作為補充能源……甚至一些新能源行業(yè)還要依靠財政補貼才能撐下去。

馬斯克這個人是挺大嘴巴,資本利益代言人,可為了實現(xiàn)殖民火星的愿景,他可以一邊夸夸其談,一邊用長達十幾年時間研究,甚至掌握了航天器發(fā)射與回收技術,大幅降低火箭發(fā)射成本。

哪怕馬斯克真解決了人類在火星上生存的種種問題,包括空氣、食物、水和人造基地,也無法解決最核心的能源問題。

目前在火箭推進方面,我們很難有技術上創(chuàng)新,發(fā)動機還是使用液氫液氧甲烷來做燃料,運輸成本居高不下。

即使不斷壓縮成本,馬斯克要想送一個人去火星,也要至少50萬美元成本(假設有人愿意),更別說在未來的宏偉計劃中,要運送100萬人口和一億噸物資。

再往后推,僅以現(xiàn)在的火箭速度,我們飛到距離地球最近的比鄰星,就要6萬年……6萬年,比人類的文明史還要漫長。

如果在未來,火箭發(fā)動機沒有出現(xiàn)革命性變化,火箭推進仍然基于化學燃料,人類將永遠困死在太陽系內,毫無希望可言。

所以目前可以一次性解決能源枯竭問題,解放人類生產力的方向只有一條:可控核聚變。

不可控核聚變,在上世紀我們已經研究出來了——氫彈。

可惜氫彈是一錘子買賣,炸完就沒。

因此,如何把一個等同于氫彈的幾億度高溫反應材料,和零下269度的低溫材料,還有上萬個零部件,拘束在一個極小空間內,實現(xiàn)能量的高效率轉化,并令其保持長期穩(wěn)定,是最大難題。

為了讓核聚變“可控”,科學家們已經研究了50年,接下來還要繼續(xù)研究第二個50年,甚至第三個50年……

目前我國的研究進度是,芯部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可以維持20秒,并且在今年4月底沖擊100秒,算是邁出了一大步,很不容易。

升級改造中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圖片來源:新華社

為什么“可控核聚變”對人類如此重要?

一旦人類掌握了這項科技,等于掌握恒星的能量利用方式,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而獲取核聚變的原料來自海水里的氚元素,原料成本忽略不計。

有了“可控核聚變”,就有無限廉價電力,就有無限前景:

內燃機將成為歷史,石油淪為化工原料;

極大降低各種礦物開采、提煉成本;

大規(guī)模海底漁業(yè)養(yǎng)殖、大規(guī)模沙漠農業(yè)成為可能;

糧食問題徹底解決,無需耕地,直接無土栽培,用海水淡化,電費忽略不計;

星際航行成為可能,開發(fā)太陽系不再是夢想;

溫室氣體得以控制,大型綠化得以實現(xiàn),不計成本改善地球生態(tài)……

這是我們最期盼的未來。

但如果在化石能源耗盡前,人類還沒找到“可控核聚變”的辦法,最終命運一定很慘,不止是文明倒退,而是從此被鎖死在太陽系內。

所有高級物理實驗無法進行,所有科學理論無法進一步驗證,太空作業(yè)將成為歷史,能源危機甚至會爆發(f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

人類承當不起“科技停滯”的后果。

科技進步的意義,在于不斷將蛋糕做大,讓分蛋糕的人不會爭搶;可蛋糕體積一旦固定,而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矛盾就開始了。

要么坐下和談,要么從別人手里搶來,一切都靠著拳頭說話。

戰(zhàn)爭離我們沒那么遠,核手提箱也不僅僅是戰(zhàn)略威懾,真正的和平,永遠處于大炮的射程范圍內。

至少在短期內,人類社會難以出現(xiàn)大的科技變革,所以地緣紛爭、人口壓力、經濟制裁、能源危機將成為常態(tài)。

也只有末日到來,才能確定人類是否接近極限,是否有孤注一擲的決心。

4

當今科學理論的驗證越來越難,但人的壽命有限。

300年前,人們根據(jù)燃燒的化學現(xiàn)象提出能量守恒理論;200年前,一邊提出電磁理論一邊做實驗驗證;100年前,人們期待100年后能夠有足夠能力去驗證量子力學。

隨著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任何一位頂尖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或者生物學家,都需要經過大量時間去學習最基礎的理論知識……或者說,目前無法再復制出牛頓和愛因斯坦。

當一位科學家處于人生黃金期時,他仍在埋頭苦學知識,可能40歲時學完自己專攻的一個極小領域,待到花甲、古稀之年才終于攻克完一個物理學的分支,至此留給他繼續(xù)開拓科研的時間和精力,已經所剩無幾。

南大博士方承志在《技術大停滯》里舉了這樣一個生動例子:

有一本書叫《有限單群分類》,由四位高齡數(shù)學家出版。這本書一共350頁,全文內容僅僅是一個摘要,想要完整證明,至少要15000頁,是數(shù)學史上最龐大的證明。

為了保存這長達15000頁的證明,幾位數(shù)學家正與死神賽跑,到2011年,這本著作只是勾勒出了證明的梗概。

全世界能夠理解這些證明的人所剩無幾,他們害怕在年輕一代數(shù)學家接班之前就會離開人世。

不只是數(shù)學,很多領域都有類似現(xiàn)象。

當每個人,甚至是天才,窮盡一生也無法學完某個知識體系中的一支專業(yè)知識,那么科技的發(fā)展也就到了上限,難以再有什么突破

另一個是人類思維所能到達的極限。

許多領域的研究,是靠人力反復嘗試才能出成果,以前還能這樣玩,但當下的前沿物理領域,已經遠遠超出人類的想象力范圍,很難下手,進展緩慢。

比如我們無法理解弦理論、暗物質、多維空間、宇宙邊緣,搞不清楚雙縫干涉實驗、戴森球,計算不了曲率引擎,也找不到可以承受10%光速旅行的材料。

被困在三維世界中思考的我們,有時候必須承認,人類的基礎前沿科技已經觸摸到天花板了。

科技雖然是沒有盡頭的,可對人類來說,能摸索到的科技是有盡頭的,這個盡頭上限,取決于人類壽命。

相比起整個宇宙,我們太微不足道,也太孤單了,至今沒有找到任何外星文明的足跡,又或者被人為掩蓋了蹤跡。

5

1950年,物理學家費米提出一個著名的“費米悖論”:

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各個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xiàn)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

可為什么我們還沒觀察到有外星人的存在?如果我們技術有限,沒法觀察到,那外星人又為什么發(fā)現(xiàn)不了我們?

不要低估了宇宙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僅以銀河系為例,類似太陽的恒星就達到上千億,而類似銀河系的星系同樣有上千億個。

從概率上來說,整個宇宙有無數(shù)類似的地球生命存在,但整片浩瀚宇宙,卻充滿死寂,除了人類,放眼望去,一片漆黑。

其中有一個理論,叫“大篩選”。

宇宙肯定存在著大量文明,可有能力離開自己星系、進行太空旅行的文明,幾乎沒有。大部分文明經過一層層篩選,從使用火種、農耕文明、工業(yè)、蒸汽機,到內燃機和電力,最終都倒在了“可控核聚變”這道篩子上。

踏過去了,就能擁有整片黑暗宇宙森林;踏不過去,就被困死在自己星球上,用剩余能量維持文明,茍延殘喘。

顯得殘酷又公平。

從宇宙大寂滅來看,我們突破能源封鎖的成功率,微乎其微,只能寄托在前沿科學家身上了。

我挺擔憂的是,科技發(fā)展至今,從業(yè)人員的疲態(tài)越發(fā)明顯,鋪天蓋地的垃圾信息和大數(shù)據(jù)、摧殘心智的工作制、高速運轉的效率需求,搭配難以專注的大腦和碎片化時間,已經讓人身心俱憊。

全世界范圍內,老齡人口急劇增加,凡是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都面臨著本土人口越來越少的現(xiàn)實,而養(yǎng)老金問題,已成為媒體和政治辯論焦點。

比如美國每年在福利上的投入,是可控核聚變研發(fā)投入的百倍以上,更是關?;鸺七M計劃、超導超級對撞機等項目,節(jié)省財政支出……畢竟過好當下生活,遠比遙不可及的“可控核聚變”有意義得多。

馬斯克幸虧是有錢,背后也有NASA助力,才能支撐起自己的星際殖民夢,更多國家干脆就選擇躺平。

我以前寫過不少有關宇宙的文章,也曾感慨過,一個民族是否有希望,要看他們能否仰望星空。

很慶幸,我們國家還能不遺余力修建許多大型科技工程,有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觀測宇宙生命),有接棒的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世界唯一的在軌空間站)、有環(huán)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對上帝粒子進行精確測量)、也有世界首顆量子衛(wèi)星(開展對量子力學的實驗檢驗)……

在最前沿科學研究上,不是只靠一個國家就能點亮科技樹,是需要全人類一起。目前國際形勢復雜,意識對抗嚴重,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真正一起抬頭望星空,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星際唱片》

end

參考資料:

資水東流博士:《技術大停滯》

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

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宇宙簡史》

新華社:《沖擊!1億攝氏度100秒》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長江商學院

編輯:葛格

(本文轉載自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lián)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收藏
訂閱

備考交流

  • 2024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 2024管理類聯(lián)考復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 2024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 2024年MBA/MEM/MPAcc聯(lián)考備考群: 769561411
  • 免聯(lián)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 2024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 免聯(lián)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 2024考研復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免費領取價值5000元MBA備考學習包(含近8年真題) 購買管理類聯(lián)考MBA/MPAcc/MEM/MPA大綱配套新教材

掃碼關注我們

  • 獲取報考資訊
  • 了解院?;顒?/li>
  • 學習備考干貨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