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財富后,是否還需要一臺「快樂機器」


如果有一臺「快樂機器」,可以直接通過刺激你的大腦產生快感,但這種生活并不真實,你愿意用它換取一個稱心如意的生活么?
編者按
如果有一臺「快樂機器」,可以直接通過刺激你的大腦產生快感,但這種生活并不真實,你愿意用它換取一個稱心如意的生活么?
一個有意思的消息是:這種機器也許已經出現(xiàn)了。
在一篇2012年的論文中,德國神經科醫(yī)生 Matthis Synofzik 講述了他的經歷。
他為一位罹患了嚴重的強迫癥和焦慮癥的病人做了手術,把一個電極埋在大腦里的伏隔核部位 —— 如果你讀過我以前的文章,你也許會記得:伏隔核是大腦「獎賞回路」的中心,負責調控愉悅感。
隨后,他逐步調整電極的電壓,并要求病人用1-10評價他當下的愉悅感和焦慮感。
當電壓調到1v時,病人的愉悅感在2左右,焦慮感在8左右;
當電壓調到2v時,愉悅感上升到3,焦慮感下降到6;
而當電壓調到4v時,病人表示「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持續(xù)了10分鐘,幾乎沒有焦慮感。
電壓再高一點會怎么樣呢?Synofzik 把電壓調到5v,病人表示:他感受到了一種無法抑制的狂喜感,但這種感覺太強烈了,這使得他的焦慮感上升到了7。
最終,雙方協(xié)商將電壓定為3v。為什么不定為4v?因為 Synofzik 認為:3v可以使得病人的愉悅感和焦慮感維持在「正?!沟乃?,為他自己日常的情緒波動留下空間。如果長期保持在高度愉悅的狀態(tài),對他來說是弊大于利的。
這種手術被稱為「深層大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用它來治療和緩解抑郁癥,已有10來年的研究。
2005年,神經科學家 Helen Mayberg 和 Andres Lozano 發(fā)現(xiàn):大腦中有一個部位,叫做 Brodmann 25區(qū)。它位于眶額皮層后面,連接著大腦的獎賞回路和邊緣系統(tǒng)。
Helen Mayberg 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大腦中的 Brodmann 25區(qū)體積較小,比起正常人也較為活躍。因此,她通過電擊的方式降低這個部位的活躍程度,結果是:患者顯著降低了焦慮感,感到久違的平靜和幸福。
好了,關于醫(yī)學的內容,我們就聊到這里。今天主要想跟大家探討一個問題:
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科技高度發(fā)達,通過植入芯片、刺激大腦,我們就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愉悅感,而不需要真的去采取行動,你想要這樣的生活嗎?
上個世紀,哲學家Robert Nozick提出過一個很類似的思維實驗,叫做「Nozick的體驗機器」。
他問:如果現(xiàn)在有一臺機器,通過連接你的大腦,可以讓你產生各種各樣快樂的體驗,比如讓你感覺自己成為名人、成為大眾的焦點,讓你感覺走上職業(yè)生涯的巔峰,讓你感覺跟一位完美的伴侶墮入愛河……
當然,你自始至終都清楚地知道:這些都是機器帶給你的幻覺。但是,它非常逼真,你絕對找不到任何破綻。
并且,你進去就出不來了,只能一直待在里面。
那么:你愿意舍棄「真實的生活」,使用這臺機器嗎?
Nozick 認為「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因為我們活著并非僅僅為了享樂,還有很多同樣重要的東西。
這個思維實驗被后世的科幻作品廣泛使用,比如1999年驚世駭俗的《黑客帝國》,以及一系列反烏托邦、賽博朋克作品。
我對《黑客帝國》第一部里一句臺詞一直印象深刻,來自一個小角色 Cypher,一名背叛了主角一行人的覺醒者。
他說:「你看,我知道這塊牛排根本不存在。但這有什么關系?當我把它放進嘴里,矩陣會告訴我的大腦,它多么美味、多汁。這么多年以來,你知道我認清了什么?無知就是快樂?!?/p>
那么,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紅色藥丸,還是藍色藥丸?
為了摒除我們天性中固有的「維持現(xiàn)狀」的偏好,我們不妨把這個思維實驗再稍微擴展一下:試考慮,在下面兩個情境之下,你分別會如何決定?
情境1:你過著現(xiàn)在的生活,某一天,科學家宣布,開發(fā)出了這么一臺「體驗機器」,保證絕對安全、真實,但代價是你進去了就不能出來了,你會不會選擇使用它?
情境2:你過著現(xiàn)在的生活,某一天,一行人出現(xiàn)在你面前,告訴你:你現(xiàn)在活在一臺體驗機器里,你可以選擇回到現(xiàn)實生活,也可以選擇繼續(xù)過下去?,F(xiàn)實生活可能比你現(xiàn)在更好,也可能比你現(xiàn)在更糟。你愿不愿意回到現(xiàn)實?
你會怎么選?
我想,也許會有不少人愿意待在「體驗機器」里,但肯定還是會有不少人,愿意擁抱真實世界 —— 哪怕真實世界并不那么美好。
為什么呢?Nozick提出了三條假設,他認為這是我們在作出決策的時候,所考量的重要依據(jù):
1)我們想要去做某些事情,而不僅僅是獲得做這些事情的體驗。2)我們想要依照自己的選擇成為特定的人,而不是成為毫無變化的「電子人」。
這兩點可以總結為第三點:
3)我們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真實的世界」。如果失去了真實的世界,生命就失去了根基。
無論如何,這也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發(fā):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想要的,絕不僅僅只是虛無縹緲的「快樂」,而應該有實際的事物作為依托。什么實際的事物呢?就是跟外在世界、跟他人,乃至于跟未來的自己的關聯(lián)和交互。
哪怕你在體驗機器中,你能夠體驗到你的親人、伴侶、朋友,能夠感受到跟他們在一起的快樂,但你會知道,他們并不是「真實的」。你跟他們的交互,對他們說的每一句話,并不會影響到這個星球上真實存在的「他們」 —— 實際上,在這個體驗機器里,自始至終只有你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
想到了這一點,你的快樂可能就會被孤獨吃掉。
簡而言之,跟這個真實世界的聯(lián)系,可能是比快樂本身,更為重要的事情。也是我們所更加看重的事情。
基于此,我總結了一個3P2A模型,希望幫你梳理清楚: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到底什么樣,才算是「好的生活」?
下面詳述。
01 意義 Prospect
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模型里面,快樂并不是最首要的位置 —— 實際上,這5個要素,它們的地位是同等的。其中,起到引導和指向作用的,就是意義(Prospect)。
什么是意義呢?簡而言之就是:有哪些東西,是比「我」這個個體本身,更重要的?
比如:有些人,會選擇放棄大城市的生活回家鄉(xiāng)教書,花十年二十年專注做科研,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做公益、慈善……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意義感。
在他們看來: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出新一代的優(yōu)秀年輕人,推動祖國在某個領域上往前邁一步,又或者能幫到一些亟待援手的人,是比自己的得失更加重要的。
當你作為一個個體,被放入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里面,你的運轉可以如何為這個系統(tǒng)賦予價值?可以如何優(yōu)化系統(tǒng)中其他元素?這個系統(tǒng)有了你,跟沒有你,會有什么樣的不同?
這就是你超越自身的存在價值,也是你意義感和使命感的來源。
所以,我常說: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你需要去為它賦予意義。什么是意義?就是你跟這個世界的聯(lián)結。你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之外,還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值得你為之付出努力和奮斗?
這些,是需要你自己為自己定義的。
像我自己為自己設定的意義,就是「打開視野,傳播知識,啟發(fā)思考」,所以,我現(xiàn)在基本不做企業(yè)咨詢,也不接個案咨詢,而是把精力都投入寫作和課程里面,就是因為這樣能夠輻射到更多的人 —— 這才是符合我人生意義的方向。
無需覺得意義是個很高大上的詞匯,實際上,它也可以非?,F(xiàn)實:
-
想在科研上做出突破,縮短人類達到「終極真理」的時間,這是一種意義;
-
想讓更多人理解、喜歡某個行業(yè)、某項領域,這也是一種意義;
想讓家人過得更好,想回饋幫助過自己的人,想援助更多跟自己有相同境遇的人……這些,同樣可以是你為自己設定的「人生意義」。
所以,「體驗機器」為什么不夠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意義感的缺失:我在體驗機器中也許可以很開心,很快樂,但這種開心和快樂始終只有我一個人能享受到,我無法幫助這個世界做點什么,也無法把它分享給別人,更沒有辦法因為自己的努力和行動,切實地影響到身邊的任何人,哪怕任何一個人。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又為了什么要活著呢?所以人生意義是什么,這也許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問題。
02 快樂 Pleasure
我之前把快樂歸因為多巴胺。實際上,嚴格來說的話,應該是這樣:我們日常所說的快樂,可以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愉悅感,一部分是動機。
這其中,獎賞回路本身的激活提供愉悅感,而多巴胺的作用,是為這種激活的刺激提供動機。
什么是愉悅感呢?簡單來說,就是通俗所說的「高興」「開心」,從學術上表述,就是較高的積極情緒和較低的消極情緒 —— 它可以衡量你對一件事情的「喜愛程度」。
而動機呢,指的是:你有多強烈的渴望,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它衡量的是你下意識、不假思索的行動方向。
很多情況下,這兩者是一致的,你喜歡它,才會想去做它。但有些情況下,這兩者也會分離。不妨想一想,會是什么情況呢?
答案是「上癮」。
舉個例子:毒品上癮的機制是什么?就是通過阻斷多巴胺的吸收,提高大腦中多巴胺的濃度(同時激活獎賞回路),從而讓大腦慢慢適應這種異常的、高多巴胺的狀態(tài)。
等這個狀態(tài)過去了,大腦無法適應多巴胺濃度的落差,就會產生巨大的痛苦,從而推動著人體去繼續(xù)服用毒品。
也就是說:對于上癮者來說,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為喜歡才去做」(正強化),而是「因為不想痛苦才去做」(負強化)。這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動機和愉悅感分離的「獎賞刺激」。
想一想,當你刷手機時,當你在網上到處閑逛時,當你癱在沙發(fā)上刷劇、看綜藝時,有多少時候你是真的「喜歡」這些內容,又有多少時候,你僅僅是覺得「無聊」「煩躁」「什么都不想干」,才這樣做?
后者就是一種典型的「因為不想痛苦才去做」。歸根結底,它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刺激閾值被這個世界不斷提高,乃至于我們已經無法忍受片刻的平靜、安寧和無所事事。
所以,為什么在文章開頭的案例里,神經科醫(yī)生要設定3v的電壓?原因也是在于:對于「快樂」這種東西,要保持一個適當?shù)念~度。有時候,「平靜」比「快樂」更重要,也更持久。
當你的愉悅感和動機被外界操縱了,你就很難再通過自己的行動來重新掌控它了。
那么,一個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是保持一種平穩(wěn)、內在、緩慢的「快樂曲線」,既要避免大起大落的外源刺激,也要避免不斷抬高我們閾值和基線的潛在刺激。
簡單來說,真正的快樂,永遠都要從內在去尋找,而非依賴于外在的力量。只有當你通過付出努力、思考和動手之后獲得快樂,這種快樂才是健康的,也才是持久的。
03成就感 Ability
既然提到了付出行動,那么我們來聊聊「成就感」。
如果說快樂是「我想做」,那么成就感就是「我能做」。它的本質是什么呢?是一種勝任感,「我能夠勝任我所處的這個位置」,也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驗和感知。
這種體驗和感知,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叫做「自我效能感」—— 你也可以簡單粗暴地把它理解為「自信」。不同點在于,它會聚焦這么幾個方面:
1)對自我和任務的清晰認知:我知道我的能力是什么,也知道任務有多復雜。
2)基于1,對自己的表現(xiàn)有明確且堅定的信念:我相信我能夠做到什么程度,也會努力達到這個程度。
所以,為什么這里我要用「成就感」?就是因為,無論是對自我的能力,還是對外部世界的復雜程度,你都必須去「做」,才能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明確的認知。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意義提供目標。在朝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快樂減少阻力—— 你體驗到的愉悅感和動機越強烈,你就越不容易放棄它。
那么什么提供動力呢?成就感。
只有當你意識到「我是能夠勝任的」「我能夠把它做好」時,你才會產生源源不斷、想要把它繼續(xù)做下去的動力。
這里要再提一提「心流」。什么是心流?它指的是一種在工作中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的狀態(tài)。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做一件事情,投入得忘記了時間;終于把它做完之后,會感到一種巨大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實際上就是成就感。
它最容易在什么狀態(tài)下出現(xiàn)呢?當你完全沉浸入你所做的事情,大腦會不斷地理解外部世界的變化、并微調自己來適應這種變化 —— 當這種內在和外在的契合達到一個穩(wěn)定的同步時,你就進入了心流,亦即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比起快樂,我們更需要去尋求和獲取的,其實是心流狀態(tài)和成就感。
所以,哪怕躺在機器里,就能享受到巨大的快樂,我也會更愿意動手去創(chuàng)作、去思考、去行動。因為只有真實的動手,才能賦予我成就感,也才能令我感受到「存在的價值」。
04 自主性 Autonomy
在第三點中,我們提到這個模型的基本結構:意義提供目標,快樂減少阻力,成就感提供動力。這是3P2A模型的核心引擎。
那么,這個引擎,還需要一個東西,為它提供「開關」。是什么呢?就是我常常提到的「自主性」。
什么是自主性?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行為,一個決策,一個選擇,是由你內心所作出的,還是由外在的力量逼迫你、引導你作出的?
許多實驗都表明:如果一個人缺乏自主性,他會慢慢喪失對一切事物的希望,淪為行尸走肉。
比如最經典的「習得性無助」。它是怎么來的呢?就是:你無論怎么做都無法改變結果,慢慢地,你會覺得一切都是被注定的,從而喪失一切行動的動力。
我們可以用 Julian Rotter 提出的「控制點理論」來理解自主性。Julian 認為:我們在生活中,都受到自主意志和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不同的人會有兩種看待問題的方式:
一種傾向于重視自己的內在傾向,更容易關注「我能影響的東西」,這種叫做內在控制點;
另一種傾向于關注外在環(huán)境對自己的操縱,容易產生「我被擺布」的心態(tài),這種就叫做外在控制點。
像習得性無助,就是外在控制點所導致的負面結果。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需要著力去鍛煉和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就是把控制點向內在轉移的能力:在生活中,更多地關注「哪些是我能夠爭取的」,而不是「哪些是我無法控制的」。
另一方面,就是對環(huán)境的適配。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什么是好的工作?也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一定會有一個共性:它應該是自由的,而不是束縛你的自由。
如果你在一個不夠自由的環(huán)境里工作、奮斗,久而久之,你就很容易從內在控制點滑向外在控制點,從而失去自主性,把工作變成敷衍和應付。
舉個例子:我管理團隊有個理念,就是:我們一起定下一個目標,然后給你一定的預算、時間和約束條件,只要不違反(比如:損害品牌形象),你可以采取一切做法去完成它。
比起「無授權不可為」,我更喜歡「無禁止皆可為」的模式,因為這能夠更充分地給予一個人自由,讓他得以實現(xiàn)他的創(chuàng)造力。這一點,也希望跟看到文章的管理者一起共勉。
我們回到體驗機器。想一想,在體驗機器中,你的一切都是被外界設定的,你對這個世界的控制力根本就是0,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快樂能夠持久嗎?我相信是很難的。
所以,我希望,無論你是誰、做什么,都要盡量地去尋求發(fā)揮你的自主性。這才是使得你能夠從生活中,感受到自由和樂趣,最重要的「開關」。
05 和諧與平和 Peaceful
最后,這個模型還需要放在一個環(huán)境里面。什么樣的環(huán)境呢?和諧的環(huán)境。
我把它分為兩層:和諧與平和。和諧,指的是跟外部世界相處的方式;平和,指的是內心對外部世界的反應和投射。
也就是說:前者,是跟身邊的人保持一種良好的、互惠的、積極的互動模式;后者,是面對世界的變化、不確定性與多樣性,盡可能摒除焦慮,保持穩(wěn)定。
簡而言之,就是「協(xié)同與合作」。
我在《一個簡單的原則,幫你跟別人建立信任》中,提到過一個博弈論中很有趣的策略,叫做「以牙還牙」。什么意思呢?
先釋放善意,用合作的姿態(tài)共同協(xié)同;
如果成功了,就繼續(xù)合作下去;
如果失敗了,就進入防衛(wèi)和警戒狀態(tài)。
這樣可以在保護自己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跟外部世界達成和諧。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的,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善意,思考雙贏和合作的可能,才不會迷失在爾虞我詐和你爭我奪之中。
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式,就是「給予」。
在積極心理學中,給予和分享,是幸福感非常重要的來源。無論是贈送別人禮物,給別人一個肯定和感謝,又或者是幫別人一個小忙,跟別人分享你的生活和快樂……這些,都可以在你跟外部世界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你時時刻刻感受到「你不是一個人」。
面對偌大的世界,拉起手,在一起,才能更容易抵御沖擊和風險。
每個人在生活中,多交幾個朋友,永遠都是不會錯的事情。從功利的角度來說,這可以幫助你多獲得一個渠道和機會;從抽象層面來說,這也是你面對這個世界,試圖去理解它、接納它、和它友好相處的一種方式。
而比起交朋友本身,更重要的,是這種開放的心態(tài):永遠對未知保持積極的姿態(tài),先給予,不一定有回饋,也不一定要期待回饋,僅僅只是給予,就足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飽滿。
很多時候,幸福并不在于你擁有什么,而是在于你能夠給出什么。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個模型。
希望它能給你一些啟發(fā)。也希望它能幫助你,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和樂趣。
在這個世界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閑聊時刻
文章讀完了,
不妨繼續(xù)聊聊一開始的問題。
“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科技高度發(fā)達,通過植入芯片、刺激大腦,我們就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愉悅感,而不需要真的去采取行動,你想要這樣的生活嗎?”
(本文轉載自長江商學院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lián)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備考交流

掃碼關注我們
- 獲取報考資訊
- 了解院?;顒?/li>
- 學習備考干貨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動態(tài)
推薦項目
活動日歷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7/03 預約席位 | 7月3日交大安泰EMBA招生說明會
- 07/05 最高可獲得2萬元獎學金| 上理管院專業(yè)學位項目2026聯(lián)合招生發(fā)布會&MBA/MPA/MEM職業(yè)賦能工坊第三期開放申請中!
- 07/05 財務人必修的戰(zhàn)略思維課|復旦MPAcc公開課報名
- 07/05 財務人必修的戰(zhàn)略思維課|復旦MPAcc公開課報名!
- 07/05 【預告| 7.5北大國發(fā)院EMBA體驗日】“導師·同學共話會” 邀您走進北大承澤園
- 07/05 上海場 | 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項目上海場公開課暨招生說明會誠邀您參與!
- 07/05 上海交大MTT招生開放日
- 07/05 鄭州活動預告 | 7月5日交大安泰MBA全國巡展即將來到中原大地,招生政策、考生激勵、項目生態(tài)一場活動全掌握!
- 07/05 海π智鏈 商道新生 | 2026東華大學MBA/EMBA/MPAcc/MEM/MF/MIB培養(yǎng)體系煥新發(fā)布會即將啟幕!
- 07/05 活動報名 | 7月5日深圳招生直通車,15年零售餐飲O2O行業(yè)學長以夢為馬,為何選擇交大安泰MBA?